金沙集团wwW3354CC于2019年10月23日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、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企业合作教育办学。2020年7月7日挂牌成立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,在一年多的合作教育基础上,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、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南昌市新建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共建华为鲲鹏产业学院,目前共同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、计算机应用Web前端方向专科专业、计算机应用ICT方向专科专业、软件工程(大数据)、软件技术(华为应用)共计培养398名学生。一方面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,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,借助鲲鹏强大的技术力量建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,提升教育教学质量;另一方面,以鲲鹏学院建设为抓手,以鲲鹏产业为平台,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,使部分学生服务于企业,支撑江西省发展需求。
一、培养目标
1.设立 “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”(注:“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”归属“人工智能学院”)并以此为运营载体,通过华为、中软、金沙集团wwW3354CC三方的深度合作,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,包括合作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、课程设计、实验实训、工程技术能力培养、职业能力培养、合作企业资源池构建、开放企业师资培训环境、培训甲方师资、学生就业、顶岗实习支持等,促进甲方的专业质量提升,在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上,成为华为鲲鹏行业及智慧城市产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基地。
2.建立鲲鹏产业基础实验室,满足鲲鹏产业链上相关专业教学需求,提升专业项目实战能力,使得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和水平明显高于同类高校或专业。
3.建成领先的在线教学平台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课程、案例库,为专业发展奠定资源基础。
4.打造一支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流“双师型”师资队伍,为专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。
5.利用企业优势资源,对接企业招聘需求,为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实现高质量对口就业。
6.依托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,组建项目团队和专家团队,对接江西省和南昌市重点产业及重点项目,孵化科研双创成果,提供社会服务。
二、人才培养模式
1.以企业需求为导向,定义培养目标,构建学生的知识、能力、职业素养体系。定义符合企业要求的培养目标,制定与培养目标内容一致的课程大纲,再从知识、能力、职业素养三个维度系统设计课程内容。
2.通过校企合作,采用“5R”人才培养体系。“5R”培养体系(即真实的工作环境、真实的实训项目、真实的项目经理、真实的工作压力和真实的工作机会)是实践解决方案和学生服务的指导原则,通过“5R”培养体系将学校基础理论教育和企业要求相结合,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,更好的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。
3.项目驱动培养目标达成。根据培养目标内容,从易到难、从基本功能到企业级项目、从基础应用到主流应用设计各培养阶段实战项目,从各阶段项目要求设计理论与技能课程,以项目为驱动。精讲理论基础,“学中做”,让学生有理解,会应用;技能型教学内容实践化,“做中学”,让学生精于运用;在项目实战中“做学合一”,自学和工作相结合,真实的环境带来的要求和压力使得学生可以更好适应企业,积累真实可以复用的项目经验,并在培养过程中体会、适应、掌握职场规则和技巧,提升职业素养,更快速的成长。
4.连贯性的课程设计,集中式、模块化教学。培养内容分解到课程大纲的各个阶段,各阶段之间及阶段内部课程之间进行连贯性系统设计,保证课程衔接和合理。
三、教学体系
1.改革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通过校企深度合作,采用“CDIO”(Conceive构思、Design设计、Implement实践、Operate操作)及“3+1”(3年在校学习,1年在企业实践)培养模式,注重产学结合。结合中软国际“5R”实践体系(即真实的工作环境、真实的实训项目、真实的项目经理、真实的工作压力和真实的工作机会),在项目实践中学习,提高学生自学能力、动手能力、团队合作能力、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,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。
2.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,构建并实施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。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,根据IT人才市场的需求,从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,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、专业基础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,兼顾系统性、前瞻性和实用性,更新教学内容
3.创建了产学合作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,建设了多元化的师资队伍。本专业部分课程由中软国际承担教学任务,从企业中选聘资深讲师、高级项目经理和研发工程师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,他们都来自中软国际及成员企业、微软、IBM、SUN等国内外大型软件公司的资深技术主管或项目经理,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大型项目管理、实战经验。
4.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,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,通过建档、教学、实训、测评、考核、实习、预就业、分类输送等环节,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,解决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供求矛盾,达到学校、学生与企业的有效接轨,为经济社会培养紧缺的实战型、项目型软件人才,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贡献。近三年毕业生到科技类公司就业比例达84.7%。